“九秩艺圃”国美附中系列学术讲座之四 —— 绝对之光的闪耀·贾克梅蒂艺术阐述

2021-01-09作者:

 

 

“九秩艺圃”国美附中系列学术讲座延续到现在已经开了很多场,1月8日,专业教研室邀请我校93级校友、中国美术学院艺术现象学研究所马静博士回附中举办“绝对之光的闪耀­——贾克梅蒂艺术阐释”的讲座。

马老师朴素沉静,身上自有一种学者的温和气质。她以自己的瑞士之旅为起点,把旅行比作人生中的一场朝拜,跟我们讲述了贾克梅蒂的故乡斯坦帕,那里的一草一木,令人心旷神怡的山谷森林,鲜有人居的村庄,这一切都在深刻地影响着这位二十世纪超存在主义雕塑绘画大师,广袤的自然界为这位伟大艺术家提供源源不断的原动力——对生命与死亡的敬畏,对万物运动与消逝的震撼。

马老师和我们一样在附中念书,大学考入中国美术学院油画系,跟我们笑着说自己是在她研究生的时候才接触到的绘画实践与理论研究。那时候还不能很好的理解具象表现的定义,她的大学老师在一次摆静物时,淘来一个细口的烧瓶,原先是拿来做实验用的,放在一组和谐的静物里,再插上花束,此时烧瓶的“存在”就发生了变化,脱离本身的定义,它此时只是一个花瓶。而具象表现正是站在了存在论的高度,指出“存在先于本质”,主张回归最淳朴的视觉观察,画面作品不过是传达精神理念的媒介。而贾克梅蒂正是如此,他一生致力于解决视觉的困惑,从少年时期在父亲的画室里由一个梨引起了对理解性绘画的质疑,在意大利之旅中直面了同行伙伴的死亡让他看到了人从活到死之中物质特征的变化,这些都为他未来的艺术道路埋下了种子。之后的十几年时间里他选择了超现实主义的研究方向,最后在1935年以后和超现实主义决裂,回归到最纯粹的,视觉观看的写生。后期在二战期间,他创作出大批具有自己风格的人物半身像和雕塑作品,从画面中透露出一种深切的孤独感和动荡感。贾克梅蒂曾经说过,他描绘的是“一种交流,一种画家与模特的互动,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他所观察到的事物是不断流逝的,于是在他的画面中实存与虚无共生,建立出了一个因为在存在论意义上的距离和大小所带出来的来回运动、流转的空间。

帕斯卡尔说过,“人是一根会思考的芦苇”,而贾克梅蒂正是在对自己观察方法的不断思考过程中,将自己的感受一次次确定,一点点切近他对绘画的最高目标。

通过这次讲座,我意识到我当前的学习阶段对艺术的理解还是太浅显了一些,有的时候在绘画过程中会过度纠结表面的手法,忽视直接观察的重要性。其实绘画需要不完美的存在,出现在画上的,那些修改重置的“痕迹”,才是我们在艺术道路上一步一步艰难前行的脚印。绘画的初衷,是为了更好的理解我所看到的,而不是为了画一张好看的画,或做一个完美的雕塑云云。在学习美术的长远道路上,不要被技法遮蔽了内心的感受力,回归本质,悬置从前的观察方法,不要给所有物体下一个“定义”,万事万物都瞬息万变,艺术正赋予它们永恒的气息。

( 2018级 陈乐艺 )

教研室主任杨正老师主持开场

老师,讲得尽兴,学生,听得尽情

 

 

讲座结束后,学生热络地围观,争相提问请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