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教育要从儿童开始 艺术教育不能功利为先

2009-06-10作者:

    审美教育对一个国家和民族究竟意义何在?为孩子们提供的审美或艺术教育究竟该秉承何种理念,从何处入手?

    在“六一”儿童节到来之前,徐悲鸿的儿子徐庆平院长在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接受了本报记者专访,他认为,审美教育要从儿童开始,但家长们为了功利目的强迫孩子学习艺术只会事倍功半。

    作为中国现代美术事业的奠基人,徐悲鸿不仅是享誉海内外的大画家,更是一位美术教育家;在徐悲鸿的四个子女中,三子徐庆平是唯一继承父业者,他是中国最早获取留法艺术史专业博士学位的人;今天,作为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院长,他也和父亲当年一样,辛勤耕耘于三尺讲坛。父子两代,皆为美术教育诲人不倦,让人心生敬意。

    近日,徐庆平接受了本报记者专访,畅谈自己对审美教育的所思所想,他说,“审美教育要从儿童开始,这是我做了几十年艺术教育工作所得出的发自内心的结论。”

    “一个伟大的民族一定是一个懂得审美的民族,而一个人如果不懂得审美,就是一个有缺陷的人……艺术教育将使一国国民的创造力和想象力高于他国。”

    徐庆平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上世纪80年代,赴欧洲求学,首入卢浮宫所见一幕,使他受到了极大震动,也坚定了他后来致力于艺术教育的决心。

    卢浮宫在周日是免费开放的,徐庆平对本报记者说,他在到巴黎工作的第一个星期天便迫不及待地去探访这座艺术殿堂。“当时,有一群七八岁的法国孩子和我一起进去,孩子们由一位戴眼镜的女老师领着,去参观一间建筑模型展厅,这里有仿照世界上最好的建筑做成的沙盘模型。”徐庆平回忆说,进去的时候,他听到老师对孩子们说,“孩子们,你们要仔细看,然后,要给我讲讲,希腊罗马式建筑的美和哥特式建筑的美有什么不同。”

    徐庆平后来在自己翻译的《西方艺术史》序言中特地讲起这一段,“那次给我的震撼非常大,我深切感到,一个伟大的民族一定是一个懂得审美的民族,而一个人如果不懂得审美,就不是一个完全的人,是一个有缺陷的人。”

    徐庆平举例说,上世纪50年代,前苏联曾先于美国向太空发射了卫星,这使美国人受到很大震动,他们研究了10后得出结论:自己的教育且最重要的是艺术教育落后于前苏联,“因此,艺术教育对一个国家基本素质的价值不可估量。”

    “在欧洲国家,孩子们从小就有去观赏艺术活动的习惯,每到周末和假日,他们总是去看展览、听音乐会、欣赏演出。他们到任何一个新的地方去度假、休息,工作之余总是首选参观博物馆,而且是美术博物馆。”

来源:广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