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书法之美——附中传统班在刘江艺术馆观摩学习

2020-10-25作者:

 

导览员陶星羽为同学们讲解

 

 

10月24日,中国美术学院附中传统国画班的学生在杨怀武老师、杜学天老师的带领下来到刘江艺术馆观摩学习。在刘江艺术馆工作人员的基本导览介绍之后,由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书法专业的季琳琳教授,先和附中学生们一起探讨完“书法是写字还是艺术?”之后,再由浅入深细细展开讲述了书法的发展过程。

 

季琳琳教授为同学们讲解

 

书法是一个时代美学最集中的表现,书法在发展过程中,从篆书开始,篆、隶、楷、行、草,演变而来,在这演变的过程当中,文字产生,中国的象形文字和埃及的象形文字是有区别的:我们的象形文字,由“线”组成,把形状变成了“线”,然后再由“线”不同的组合成各种各样的结构及各种各样的字,这个发展过程当中,线条的不同变化,如长短、形态、空间变化、形成的各种各样的字式。我们今天看见刘江老师的作品主要是篆书,用篆书圆润的线条书写,没有撇、捺、点、折,通过简单的篆书书体,再把它变化丰富了,就有了蚕头雁尾的隶书形状,如果结构上再把字形压扁,再点、勾、折、捺,再演变出来,楷书就产生了。同样的,如果不同的线、不同的空间组合,线和线组合的密一点,线和线分开一点,线横短一点,竖长一点,各种各样的块面就产生了。

 

 

 

通晓书法的产生,伴随着文字慢慢演变过来,到今天的这一步,在它的演变发展过程当中,对我们文化的促进意义重大,当你读懂这些以后,你将会热爱书法。时至今天,当我们的书写工具发生了变化以后,反过来我们再来看这些非常伟大的文字,不同的线,不同的粗细,不同的变化,产生各种各样的书体。同样,也产生各种各样的风格,各种各样的流派。这也是今天,我们为什么愿意将书法当成一门艺术,愿意去学习它,变成一个非常重要的道理。

 

 

目睹展厅中刘先生的作品手稿,我们可以发现老先生做学问一丝不苟严谨的治学态度,每个稿子整整齐齐,稿上的每个小字工工整整,在这些稿子上面一个一个不停断的增加东西的笔迹显而易见。当下,这个时代,是一个手机电脑的媒体时代,我们早就没有耐心去“提笔”记录我们身边的事或灵光一现的想法,这样,我们手头上的笔记开始显得非常重要,当你看到一个好的东西,顺带用钢笔把它写下来,不停的把这些看到的新的“心得体会”不停地穿插进去,你的体会和感受会随着你的成长在不断地变化,能很好地看到自己的成长过程,而这个成长将是你未来学习的一个积累。

 

杨怀武老师为同学们讲解

 

临近结束,杨怀武老师总结:今天刘江艺术馆的观摩学习,通过工作人员的导读,季老师在书法的专业角度,从“如何培养学生对书法艺术的欣赏能力”为切入点,并对书法艺术的书写技能作了很详细的解读,使我们对书法艺术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当我们再次回到课堂拿起毛笔进行书写时,认识的程度和体会程度是会不一样的。当同学们以后进入本科阶段,我们将涉及到篆刻,包括金文、甲骨文、大篆、小篆的东西,附中阶段的学习主要以“行楷隶”为主,学习山水花鸟都是相通的,都是造型的艺术、空间的艺术、结构的艺术和审美的艺术,书法的审美意识和我们的绘画义理也是相连的,我们常说“书画同源”,即体现在它的用笔方式、用墨方法和审美功能上,不要小看一个字,其实它是一个“造型”,它应该有造型意识,结构意识,空间意识,有书法书写的情感注入其中,它背后的基因和支撑,是中国的哲学思想、中国的文化和中国的艺术精神。

 

附中传统班师生在刘江艺术馆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