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行至清溪处—国画篇|附中2023学年安徽歙县写生中国画作品汇报展
2023-12-07作者:
01
寄语
写生说
写生是中国美院附中国画教学中的基础课程,避免因临摹而出现的陈陈相因的画谱气,践行古人“师造化”、“行千里路”的理念,在十月金秋,中国美院附中国画21、22级学生离开校园来到歙县开展下乡实践课程,这是一种全新体验生活的方式,面对古徽州的粉墙黛瓦与新安江两岸绵延不断的群山以及满目苍翠的植被,置身于一个陌生而又新鲜的环境时调动全新的感知与体验来进行绘画训练中的观察与表达。古徽州是新安画派的主要创建地,这块土地上曾诞生了无数的文人墨客,他们对中国画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如查士标、渐江到近代的黄宾虹等,无一不彪炳于画史并引领着中国绘画的前进。唐朝诗人李白在《清溪行》中诗道:“清溪清我心,水色异诸水。借问新安江,见底何如此?人行明镜中,鸟度屏风里。向晚猩猩啼,空悲远游子。”他行至此处,满满地赞誉着徽州的山山水水。一千多年过去了,我们来感受新安江与古徽州城的美,用画笔来表现清溪两岸古城村落的人文风情,这些已经足够激起同学们的艺术激情与感怀。面对着亘古在此的山河美景与历史人文,我们要用自己的思考和笔墨,来描绘心中的新安江长卷。
在短短的两周时间里(9月24日-10月7日),学生们参加了非常有意义的研学活动:参观古代著名水利工程之一的渔梁坝,参观安徽徽州历史博物馆,参观传统“徽墨和歙砚”制作,同时教师们针对教学先后开展了系列讲座。此次下乡实践我们以现场写生为主要教学核心,要求学生充分感受现场环境中的人和物,以直观感受简练概括地抓取所绘对象,直抒胸臆,领会艺术精髓即画面的鲜活生动性,以此锻炼提升我们学生对生活的感受能力、组织能力、表现能力。与此同时,我们积极引导学生对题材和笔墨形式语言的关注以及对作品“系列感”的尝试探索,进一步促进学生创作思维的拓展。
中国美术学院附中专业教研室
2023年11月
02
写生作品欣赏
2021级/2022级中国画写生指导老师
杨怀武 杜学天
03
下乡感言选登
歙县下乡感想
赵彦博
癸卯秋月,我随国画班来到歙县写生,在此期间经历着感受的碰撞、摸索,再到之后找到自己的绘画语言。
在新安江边四处奔走,在古城画画玩玩,和同学们一起走进渔梁坝摸鱼抓虾,我那时候明天都带着笔和速写本在外头奔走,从问政山徒步走到古城,即便是拖着疲惫的身体,心灵得到了满足,中秋之夜,篝火晚会,我们玩的不亦乐乎,疯狂了整晚,身上的疲惫也就烟消云散了,这些有意思的经历也是促进灵感生发的一部分,这段时间我感受到了那里山村的幽静白墙黑瓦的古朴。上山观云之百态,傍水味云水缠绵。
秋山明镜如妆,纯净无尘,含道映物,澄怀味象。感受自然,心潮澎湃,给我留下了珍贵记忆。
下乡随笔
吴嘉圣
时间就如同画作上的碳粉,不知怎么的就随风而去了……
从象山启程,踏上渔梁的一砖一瓦感受人间烟火,“不知青山高几许,唯知云雾漫山去”。从渔梁坝到问政山,由渔音绕梁到织雾迓人。若不始于足下,何以至千里。下乡不仅是绘就作品,还是我们走入画中的一个契机。看山不是山亦从看山得山来,人皆有“纯真之眼”怀揣童真看世界,何不得真山真水。
世界之大,自然之源在何处寻,我步步都回头,山是故人眸,柳是纤纤手,遇你之后寸步难行,歙县之山与流水,荡涤我心。
渔梁流水潺潺,踩一瓦青砖,步于古街中,灰瓦白墙,门楼雕花绽放,“烟柳画桥,风帘翠幕。”此刻,我仿佛与古人隔越时空,跨维度间拥有交流的纽带,景还是那般,山依旧水照流,青山绿水清泉,难得一方净土。以微观之眼见徽州,砚可以小见大,原款铭文亦或是形制样式足以见古砚徽工之高妙,踏破铁鞋,只为觅得一方佳砚,抄手、琴式……古朴淳厚的气息浸于石料“朔溪经水涉,登岭始山行”顺着此言依稀可见古人之踪。怀好古之心,寻古人之情趣。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立足象山之巅,畅享未来之势。
下乡感想
于琭
下乡早已是近一个月前的事情了,在我的记忆里,那种真实感随着时间一天天流走而越来越模糊,成为了一个只剩朦胧轮廓的美梦,稍一触碰便化作万千只蝴蝶振翅飞去。唯有相册中一张张照片无意间提醒着我,这一切曾真实发生过。大巴车缓缓行驶在重峦叠嶂环抱之下的乡间土路上,群山缓缓后退,层叠的白墙黑瓦蔓延无边。我迷茫地踏足了这个充满未知的小县城。一切陌生而又有一丝亲切。风中湿润泥土的淡淡气息、沾满露水的青草香、村民烧柴飘出的缕缕烟味混杂缠绵,久久不舍分离。我便迫不及待地大口呼吸着。
夏季的燥热于此刻褪却。
傍晚的风是自由的,仿佛在欢迎即将到来的夜幕,雀跃着将行人的头发吹乱。太阳西斜,渔梁坝两侧苍翠的山峦起伏晕染上支离破碎的色彩。山风拂过勾勒出一晴方觉夏深,慢节奏的惬意闲适于此慢慢显了影。像是活在桃花源里,离开了城市快节奏发展的繁华,没有高楼大厦的遮云蔽日,没有车水马龙的喧嚣吵嚷。有的,只是一壶清茶、一碗笋干肉丝面、一个热气腾腾油墩子,坐观渔梁的花开花落,云卷云舒,日起月升。大概只有这种环境才能让我们真正地摒弃一切,沉心感受和摸索未知。我小心翼翼地沉溺在这转瞬即逝的安稳和内心久违的轻松,伴着朝阳起,随着落日归。在干净得没有一丝杂质的乡野空气中挣脱开了曾无数次尝试而摆脱不掉的枷锁,尝试着用眼睛感受和认识被注视的一切。我将我的性格赋予在它们身上,试图用无数并不出彩的小个体拼凑揉捏成我所构想的理想的形象效果,而终还是心中丘壑浅小了些,每每结果不尽人意,换得我一声叹息。我抱怨这过程的反复,却也一次又一次地在马头墙边从清晨画到夕阳西下。
曾经以为漫长的十四天过得好快好快,我不得不从这份如偷来般的安逸中抽离。通往巷子漫长又短暂的路途,小公交站牌下的等待,夜晚篝火燃烧的炽热,凌晨聚在一起的烧烤和手电筒……太多太多琐碎而闪烁的记忆在夜里转着圈,如窗外的雨一样刚歇了肆虐的心思,变得淅沥,一滴两滴地遗落在了歙县,同渔梁坝里的冷水一起汩汩向前。过去的时间里,水中漂着很多被我遗落的思绪。很远的地方飘来一只小鸟,拽着彩虹色的云消失在更远的地方。那大概是属于它的乌托邦。
( 原创,转载引用请注明出处。 )
-
最新文章
学· 更多资讯
MORE INFORM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