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秩芳华|中国美院附中90周年校庆系列活动——“寄言2029”校友论坛

2020-05-13作者:

 

母校关怀校友成长

10月27日下午,“寄言2029——校友论坛”在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水岸山居召开,论坛以母校关怀校友成长、校友促进母校发展为核心理念,构建校友与学校间的沟通桥梁。论坛由中国美术学院附中主持工作副校长张俊主持,中国美术学院副院长姜玉峰出席并发言,附中老中青等各届校友30余人及现任教师代表参加了论坛。论坛上,张俊副校长代表学校致欢迎辞,并详细介绍了附中现状及课程设置情况等,随后邀请各届校友就学校发展所面临的问题展开讨论。校友们踊跃发言,一方面追忆求学往事,回望附中优秀的教学传统,另一方面针对附中现状问题,献计献策,共谋学校发展。姜玉峰副院长最后作了总结发言,并对校友的到来表示了诚挚的感谢。此次论坛增进了校友与母校的情感与沟通,提升了校友凝聚力。

华松津

我们一直在思考和探索,有一个概念问题,科学由两个部分组成,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艺术属于社会科学范畴,从大的范畴来说也可以上升到哲学高度。我们的科研不要局限在自然科学的科学,我们整体属于社会科学范畴。如果从艺术和哲学方面发展,我们也可以得出科学成果。科学家有科学实践,搞艺术的人怎么实现?艺术实践,艺术实践也可以作为科学实践,所以不要把自己框住了。一定让画画的人搞科研去,怎么搞?那么就是要在思想上来创造,我们艺术强调的就是创造。艺术创造和科学创造都是创造,这才是问题的核心。

 

徐芒耀

这几年我一直在研究从卡拉瓦乔到20世纪20年代的具像绘画。去年我在法国发现一本书,是巴黎美术学院19世纪的解剖课程,看到这本书之后我很吃惊,因为解剖方法很多,手段很好。我们现在画画的第一步是造型问题,造型是最基本的东西,然后还要讲色彩。20世纪初期学院派画家是素描和色彩结合得最好,19世纪巴黎美术学院这本书太好了,讲解剖。现在大学的解剖课就是二、三十节课程,而西方本科四年的话,三年都有解剖课,存在一定差距。所以,我认为附中可以着手开设一些解剖课,课时要多一点。

我读附中的时候,三年级开始老师教我们互相画手、脚、手臂、腿,当时老师给我们讲的几个要点、骨点,现在都很清楚。解剖作为造型艺术一个很根本的东西,在教学中的重视还不够。我认为附中可以在这个方面思考一些问题,解剖和造型要加强,对于人才的培养有帮助。

 

 

顾盼

从专业上面来说,我有一个体会,开始如果非常局限于某个领域,那么发展就会有限。最后很多细节的问题不提了,剩下来的都是儿童时期的想法,年轻时候积累起来的技能会很有兴趣地拿出来使用,这就是好奇心,这就是创造力的重要因素。如果这个没有的话,你只能模仿人家,跟着人家后面走。

我们座谈会要谈十年以后的规划,所以预见性非常重要,包括整个中国美术的预见性都很重要。我们培养出来的人是十年以后的人,全人类先锋的审美意识是在什么方位上,而我们能够使用什么步骤来接近,甚至领先,要有清醒的全局意识和全球意识。附中在基础课程中要加强科学的熏陶,一些讲座都是非常重要的,现在跟我们上学的时代不一样了,我们上学的时代讲究技术性的东西和指导性的意识规律比较多,现在对科技尖端的东西要有一个认识,要打好基础,对现代科技的一些粗浅认识是要有的,否则以后发展是困难的。

 

 

梁绍基

我对附中特别有敬意。虽然60年代读附中的时候,正好是在自然灾害之后,学习生活应该是很艰苦的,但是磨砺了我们的意志。然后还有好奇心,头脑充满了冥想、幻想,这非常重要,不完全是真实的、写实的。其实很多东西是好奇心的追求。附中不仅让我掌握了很多画画的技能,而且使我对梦想的追求始终不渝。

我想起当时蔡元培先生倡导的美育,美育的范围更广,美育代宗教,美育唤起审美的情操。我觉得要对学生开设艺术欣赏课,打开学生的视野。每个时代造就了每个阶段的大家,每个艺术家自己的作品都是自己的人生遭遇的结果,你遭遇了才刻骨铭心,这就是你的源发点。希望学校里能够给学生更多地提供各个方面的养料,当然基本功还是要的,没有词汇和语言怎么表达?要让学生从开始就懂得什么是美,懂得什么是冥想,懂得怎么保持自己的独特语言。有感受就马上记录,回去写几句话。美育,从学习开始就输入,艺术创作是一个学养问题,功夫在画外。

 

 

陈守义

附中整个教学面是铺得比较宽的,这是附中非常难得和宝贵的历史经验。当时中西绘画并轨教学,西洋画要学,中国画也要学,这是非常重要的主张。由于我读附中时学习了中国画,所以我后来才会有水墨语言和油彩语言结合的作品。著名京剧家盖叫天有一句名言是“学时一大片,用时一条线”,盖叫天用他自己的京剧艺术实践的经验讲出了一种人才培养模式——“金字塔模式”。艺术贵在因材施教,贵在以人为本,不能学一条线或者一种方式、一个模式,要把很大的知识面介绍给学生,摆在学生面前,学生找到兴趣点,才能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开花结果。如果那么多学生都一个模式培养,而没有展开知识点去选择和思考,那不可能达到人才培养的教学目的。

我再讲陶行知说过的一句话:“教是为了不教”。我一开始觉得很深奥,实际上陶行知是话中有话,用“为了”两个字道出了深藏在“不教”背后教育之道的终极使命——为什么而教,这就是我们面临的使命。教不是只为了教,教是为了实现教的本质规律的自我发现和自我发展。前一段时间附中给我做访谈的时候,我当时是这样一个理解。我怎么把教放在艺术的本质和呈现方式之中,教的规律如何在教的过程当中发现,从而找到自我,能够使学生觉醒寻找自己的发展,这样的教完成了教的使命,可以不用教了。如果不是这样的话就永远地教下去,就永远没完。

附中的成功经验都已经反映在整个90年培养学生的方方面面,现在面临继续前行的征途,祝愿附中在现今这么好的条件和环境下,在诗和远方的境界里飞得更高、走得更远。

 

 

冯毓嵩

对于附中的教育,我的体会:一是要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重视素质教育,比如整个学校的氛围、社团、师生之间的关系等等。我们老师以前跟我们就像兄弟姐妹,课余还在教育,是全面素质的培养。我们那个时候不仅是学画画,还包括多方面的学习:文学艺术、戏剧、音乐等等,各个班级都有很多人才;二是要与实践相结合,当时我们那么小的年纪去下乡劳动,得到了锻炼。我到了电影系统以后,这些劳动对我们来讲就不觉得陌生或者生疏。很重要一点,通过这些实践教育,我们跟基层群众、劳动人民的感情没有什么隔阂。注重跟实践结合,在实践中搞创造,“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这一理念并没有过时。

附中是综合素质的培养以及与实践相结合的教育。像我们这一辈人,很多人附中毕业后就踏入社会了,在各行各业都能取得了瞩目的成就,我想这正是附中综合素质培养的成果,我们应该重视并继承下去。

 

 

 

李以泰

首先,我是从附中初中部开始读到附中高中部,再进本科,后来再读研究生。在附中时间最多,非常感谢附中的培养,要是没有附中的培养就不可能有我。

其次,刚才寄语我写了“民族文化的希望”。我觉得民族文化还没有得到充分的弘扬,我们需要文化自信。我念附中的时候虽然也是学习过中国画,但是课时不多,大部分还是西画的素描、色彩等内容。我觉得附中要多学点民族的东西,这既是民族文化的传承,也是基础教育的重要方面。

最后,我觉得中国美术学院应该是培养艺术家,甚至大艺术家的。要重视我们学生的创作能力的提高,专业课程除了写生内容之外,还要扩展学生的专业知识面,包括构图能力、黑白处理能力、色彩处理能力的培养等等,让学生了解绘画形式美感方面的知识。

 

 

殷翔云

我谈谈我自己学习上的一些感受,社会上误会我是本科生、研究生,我理直气壮地跟他们讲:“我的最高学历就是附中”。最近,我在浙江美术馆办了一个版画展览,整整办了一个月,很多老校友说我这个展览水平高,我真心地感谢母校对我的培养。我有一个幸运,自己读附中的时候向张怀江老师学习木刻版画。我作为一名附中学生,学了一点素描、一点色彩,学了一点基础的东西,能把这些基础的东西运用到我热爱的版画作品中去,主要靠的是张怀江老师。我能够在版画的道路上行走了60年,是张怀江老师领着我、搀着我走进这条版画道路的。

我读附中的时候,当时的口号是深入生活。老师们带领我们下乡,我们和农民、工人打成一片,同吃、同住、同劳动,对我的影响很深。我们当年住在农民家里,要帮农民挑水、砍柴,我的毕业创作画的就是打稻,丰收的喜悦。我认为要让附中的同学多接触社会,因为学校要和社会永远地互动共鸣,培养学生观察生活中很细腻的东西,然后让他们积累生活经验。不然学生出去就是一点基本的技法,那个是不够用的,反映生活必须要有一种观察生活的方法,必须要很细腻地去观察生活。

非常感谢附中对我的培养。我的两张毕业创作留给母校,让母校的学弟、学妹们知道我们学校的办学方针永远是深入生活、歌颂生活、歌颂时代,必须立足在为人民服务之上。

 

 

 

林岗

非常感恩能有这个机会回母校。我记得在读附中的时候,那时马老师给我一把雕塑刀,让我刻骨铭心。附中带给我们的不仅是学习上的滋养,还有兄弟之间的感情,尤其是下乡的时候,刘健老师刚刚毕业带我们,也是一起卷着铺盖在乡下渡过了美好的时光。我觉得附中是一个烙印,我们附中人走到哪里都会感到是一家人,特别亲切。

    我现在在杭州雕塑院,美院毕业以后一直从事雕塑专业。我觉得现在的教育,尤其是雕塑教育上,缺失了很大一块,学习了别人的语言还没有学像,最大的问题是自己家里的东西没有学好,我们怎样担当文化复兴的使命?我们家里是有好东西的,我觉得附中应该把家里的好东西告诉学生,何为大美。我们要有文化自信,我们不能仅仅盯着西方的大家,其实我们的传统里是有好东西的,我们有汉、唐、宋的文化,从中学习得到养分,从而才能创造出属于自己的东西。

 

 

范达明

 

我觉得附中有几个特点。附中是高中阶段,普通学校都是走读生,附中是寄宿制学校,这个特点使得它跟其他普通学校有很大的区别,封闭在学校里,学习效率会很高。我是1962年考进附中,每天八小时睡眠之外,学习有非常充分的时间,四年当中我读了很多课外读物,大量读书,每天写日记、读书心得,积累很多东西。我们附中是面向全国招生,寄宿制这个体制很像大学,是附中很大的一个特点。第二个特点是下乡生活,我们的课堂教育和社会生活是紧密相联系的。第三个特点是与大学在一起。这三个特点一直保持着。

    在入学条件上,我们当时读书的时候基本上不要学费的,如果家庭经济差的话还有助学金。现在招生量比较大,学美术也很多,还要家里条件比较好。如果我们学校能够有一种机制,降低学费,降到和普通高中一样,那么真正喜欢美术的就可以招进来,有利于招到好生源。

 

老校友挥毫泼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