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史里的红色基因|与时偕行的艺术家 |胡一川

2021-08-12作者:

 

 

 

 

 

 

 

编者按: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坚守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带领中国人民团结一心、顽强拼搏、接续奋斗,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自1929年至今,中国美术学院附属中等美术学校也走过了92年的光辉历程,这是一所经历了战争的洗礼,见证了新中国成立的近百年名校,在校史中,这里诞生了一批批信仰坚定的共产主义战士,一幅幅经典的红色题材美术作品。为隆重庆祝建党百年,进一步梳理校史中的红色根脉,传承附中的红色基因、教育广大青年师生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特推出“寻找校史里的红色基因”系列推文,将红色的校史搬上新媒体的平台,让红色的精神通过附中校史传播出去。

 

 

胡一川(1910-2000)

 

      胡一川(1910——2000),福建永定人。原名胡以撰,曾化名胡白夫。著名版画家、油画家、教育家。1928年入国立艺术院预科(今中国美术学院附中前身)学习。在校期间曾与同学组织“一八艺社”,参加鲁迅先生领导的新兴木刻运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党委书记,广州美术学院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等。

 

 

1931 年秋,“一八艺社”全体社员合影(前排左四为夏朋,中排中立者为胡一川,中排右一为卢鸿基)

 

1939年1月,鲁艺木刻工作团在山西沁县铜川中学举办木刻展览时合影(左起彦涵、华山、胡一川、罗工柳)

 

1942年,延安文艺座谈会留影(后排左二为胡一川)

 

胡一川为附中六十五周年校庆题词

 


 

 

 

 “你应该勇敢地跑到时代的前头当旗手,

而不应该祗(只)握着时代的尾巴。”

—— 胡一川

 

      充满“革命浪漫主义、革命理想主义”情怀的胡一川从拿木刻刀开始,就认定木刻是“民族解放、生存斗争的武器”。他创作于1932年的木刻版画《到前线去》以巨大的精神震撼力和独特的语言表现力引起了中国乃至全世界的强烈反响,被公认为中国新兴木刻的经典之一,同时被收录进美国的教科书《与艺术共存》。这幅作品真正体现出中国现代木刻的极致水准。刀法泼辣、奔放,作品造型夸张、线条粗犷有力,饱含着瞬间迸发的热情。画中那挥舞手臂、呐喊到前线去的年轻人——正是当下普遍意义上中国民众和中华民族的精神写照。

 

 

《到前线去》胡一川 黑白木刻 20cm×27cm 1932年 上海鲁迅纪念馆藏

 


 

    《牛犋变工队》是胡一川在陕甘宁边区进行深入调研后创作的作品。作品表现了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人民以牛犋变工队的形式进行互助耕田劳作的场景,体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具有一种浪漫主义和理想主义情怀。画面中的黄牛与扶犁农民造型简括凝练,作者将刚毅的刀法、粗犷有力的木刻语言与质朴简约的色彩相结合,表现出边区人民乐观向上、自力更生的进取精神。

 

 

《牛犋变工队》 胡一川 套色木刻 17cm×19cm 1943年 中国美术馆藏

 


 

《失业工人》胡一川 黑白木刻 尺寸不详 1931年

 

《闸北风景》胡一川 黑白木刻 尺寸不详 1932 年

 

《魔鬼手下壮丁》胡一川 黑白木刻 8cm×10cm 1938年

 

《在敌人的后方之五--羊群》胡一川 黑白木刻 6.8cm×8.2cm 1939年

 

《前夜》胡一川 黑白木刻 11.5cm×11.7cm 1939年

 

1939年9月1日《新华日报》,华北版副刊《敌后方木刻》第三期

 

《军民合作》胡一川 套色木刻 36.8cm×32.3cm 1940年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十大任务之三》胡一川 套色木刻 36cm×33cm 1940年

 

《反对日本兵,到处抓壮丁》胡一川 套色木刻 37cm×32.7cm 1941年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不让敌人通过》胡一川 套色木刻 9.5cm×11.25cm 1943年

 

 

《攻城》胡一川 套色木刻 12.8cm×17.8cm 1946年

 

《两个战俘》 胡一川 铅笔 13cm×19cm 1947年

 

《清风店战役》胡一川 炭条13cm×19cm 1947年

 

《激流》胡一川 纸本铅笔 26cm×19cm 1956年

 


 

     1938年,胡一川组织“鲁艺木刻工作团”赴敌后方开展抗战宣传。至新中国成立,胡一川的创作开始转向油画作品,其以极强的个人特色完成了诸如《开镣》《见矿》《前夜》《铁窗下》等主题性油画创作,与此同时,胡一川开始进行一系列风景油画创作,在这些作品中,我们能够看到艺术家深入生活、自然与时代去采风与写生,在技法层面,作品仍旧保持了胡一川创作中特有的稚拙淳朴的线条与浓重厚实的用笔用色,画面色彩浓烈,充满夯实的力量。罗工柳先生在忆及胡一川其人其画时,曾作如此评价:“我看胡一川的油画就好像看到了胡一川本人,看到他的性格、为人、品质、才情、修养、心声。这种风格是真实的、真诚的,所以很美。” 不论是面对艺术创作还是人生中的数次抉择,胡一川永远“站”在时代的前线上。

 

《开镣》 胡一川 油画 174cm×246cm 1950年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胡一川在年轻时代就因从事进步活动有过牢狱生活的体验。画面刻画了身陷囹圄的革命者得到解放军解救,打开手铐脚镣那一刹那百感交集的情景。作品色彩浓烈、构图新颖,具有很强的感染力,被誉为“社会主义油画创作的奠基性作品”。

   

《前夜》胡一川 布面油画 140cm×181cm 1961年

 

《转折前夕》胡一川 布面油画 131cm×170cm 1977年

 

《挖地道》胡一川 布面油画 146cm×112cm 1974年

 

《见矿》胡一川 布面油画 40cm×186cm 1994年

 

《偏桥》胡一川 纸板油画 54cm×39cm 1956年

 

《奉节码头》胡一川 布纹纸 40cm×51cm 1956年

 

《万县桥》胡一川 布纹纸 40cm×52.5cm 1956年

 


 

 

 

1980年在厦门日光岩上写生

 

     1939年,胡一川在日记中写下“应该在骨子里顽强”,这句话实际上渗透于胡一川人生创作的每个阶段,并与他的创作、经历与情感融合。他以这种内在的倔强与顽强,勇敢地站立在创作、人生与时代的最前线,去坚守,也去开拓。

   

 

 

 

 

 

参考资料:

《时代画卷中国梦——中国美术学院师生校友主题性美术作品集(上)》

《胡一川油画集》序,罗工柳 

《文化参考报•艺术周刊》

 “站在人生的前线——胡一川艺术与文献展”展览资料

《论胡一川版画艺术——从中国新木刻作者的主体性谈起》,载于《胡一川版画速写集》 潘行健

 

 

 

 

 

 

 

 

结语:

中国美术学院附属中等美术学校九十余年的校史与党的百年奋斗史同频共振,几代师生们牢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始终与时代同步伐,与人民共命运,描绘百年党史的恢宏画卷,凝聚共和国的精神气象,其中很多主题性美术作品已经成为新中国美术史和党史上的经典之作。这些作品反映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强起来”的奋斗历程,奏响鼓舞人民奋力前行的时代号角。我们认真梳理发掘国美附中校史的红色基因,以党的奋斗史激励自身成长成才,以坚定的理想信念筑牢精神之基,以校史先辈的红色传统为示范,致敬中国共产党百年的光辉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