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美院副院长宋建明访谈:理性应考 别犯通病

2007-11-11作者:

中国美院副院长宋建明访谈:理性应考 别犯通病

采访时间:2005年4月26日  采访地点:中国美术学院院长办公室

 记者:王宜梁 

    记者(以下简称记):纯艺专业与设计专业相比,其比重占多少?

 宋建明(以下简称宋):以前造型专业由国、油、版、雕、工组成,工艺美术是其中的一部分。现在的情况是设计艺术专业在中国美术学院旗下应该过半,甚至超过三分 二。

 记:参加考试的跟考入的人数大致比例呢?

 宋:大概是六七万人招1 500人。艺考热不是这一两年的新鲜事,我们这代人高考的时候就是这样的。因为艺术生本来就招得少,像我们那届的就 是两万多人招64个,实际上比现在还要残酷。以前艺术被认定为少数 人做的事,所以叫做培养精英。但是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好了,对东西 就开始挑剔了。一旦挑剔的时候,就对产品的品质有所要求了;一旦有要求,需要的设计人员就多了,设计的领域也就扩大了。就服装这方面来说,像你们买 衣服是那么容易吗?挑剔的程度高了。这种同类产品有多少,为什么挑它,总有一个理由。那么设计领域涉及到建筑、环境艺术、室内、服装、汽车,汽车的内外部,到家电,到家具,然后再到装饰品……各个层面。我们所能道出来的地方都有设计。行业非常细分,所以方方面面都需要设计人才。

 记:您认为培养一个合格的设计人才需要哪些基本素质?

 宋:对于设计家来说,他的终端作品是产品。那么他通过什么手段进行设计?是 通过美术的手段,画、手绘,最后加上电脑。那么手绘跟电脑成形的方案对于设计来说只是 一个过程,也就说还没结束,结束是到最后的成型。房子是要把房子盖起来,东西要 做起来。那么设计究竟需要哪些基本素质呢?依我的角度看,美术的基本功肯定是要有的。 这个基本功就说他必须具备绘画能力。现在有很多人认为学设计可以不要绘画的基本功,但我看来还是要的。为什么?我们说绘画的时候,其实是自然人对自然物的把握能力,那么这个能力是要靠练的。就是能把我看到的画下来,过程不仅仅在画,而是培养一个人审美的过程,通过这个过程知道什么是美,哪种美是自然的。现在我很担忧的就是认为基础绘画训练是原始的、保守的,认为这方面可以切除。这个我不赞成。但是把它变成唯一的手段我也不赞成,因为它是设计人才应具备的能力之一。第二个能力是组织能力,或者说是构成能力。就是说能把现有的材料进行组合 、加工,变成有材质的、有审美品味的作品。第三个是合成能力,因为设计学科非常复杂,最后要呈现的不只是光画的东西,因为手工是有局限的,所以我们不要忽视了电脑的作用。我不 赞成电脑变成唯一手段,但是我赞成电脑变成有效的工具,所以操纵电脑的能力我们是需要的。第四个是装饰能力。因为装饰能力是对图案的把控,是对民族文化精华部分的延续和发展。今天有人不顾传统,认为现在设计要国际化。我个人认 为这是非常悲哀的。因为这样就把自己文化的根脉给切断了,而中国有智慧的装饰没有去发 扬,到现在却只会抄搬,只会直接套用。当然,这不是我们的方向,我们的方向是要如何创 造一种新的表达手段。第五个能力是工艺能力。要学会制图,因为所有的产 品要把它做出来,必须经过非常复杂的制图。要把它做成型不是画出来 的,没有一个标准的图是做不出来成型的东西的。第六个能力是材料的感受能力。你要知道它是玻璃、陶、塑料……需要对材料及材料工艺有所认识。第七个是关 于人体工学的能力,因为设计最核心的问题是解决问题,是为人解决的。所 谓人的尺度、人的感受、人的触觉、人的视觉,包括人的环境……一系列都是跟人体工学相 联系的。第八个能力是对市场感受的能力。作为学设计的学生也罢,专家也罢,都是必须考虑的。因为今天的社会是一种什么形态?是物流社会,是市场社会,也就是对市场感受的能力要有。否则一厢情愿地做设计,企业不采纳。你做的东西自我感觉良好,但早就过时了。所以我以为对市场的感受能力是非常重要的。这些东西在我看来都属于基本功。没有这八项能力是不能解决问题的。也就说没有它们,就不能成为一位合格的设计师。我们现在的思维已经变得很简单化,是把一个很复杂的、很动态的问题用很简单的方式去看待。在我看来设计就是一种锻炼,是对这八种能力的训练。作为设计师,这几 方面互相交融的,就是说十八般武艺打的时候是一条线。这一条线里包括了这些内容,不能偏废任何一方面。如果再往下加还要具备文史的能力,传统文化的知识储备和应用的能力。现在看来,是考不好文化课的人来考美院,这就是一个误区了。在我看来有成就的人,文化课都是比较好的。

 记:就是说艺术考生也需要比较深厚的文化根基。
     

 宋:肯定的。因为艺术到最终的时候不是比技巧了,艺术最终比的是修 养。也就是说比思维、比品味,这就是人文的东西。如果不具备人文的这种改造力,没有理论作支持,怎么可能解决最基本的问题。设计是一个人文的题目,哪怕它是一条线,都是跟中国传统联系在一起的,跟历史联系在一起的。


 记:中国美院所有的造型类专业只考素描、色彩吗?

 宋:对。那我们的判断标准是什么呢?我们的判断是你合不合适做这行的人。不考你才气,只考你最基本的东西,你达到什么水平,你色彩感觉的好坏,你下笔的那种状态像不像搞这行的人。你对空间的把握,对比例的把握等都是最最基本的东西。如果行,你就有资格学这个。以前也考过创意方面的能力,有些孩子还是特别灵,有些孩子并不灵。但是灵的这些人呢,实际上是造型手段往往很差。因为艺术在他这个阶段还是技艺问题。没有这个技术就提高不了,就像唱歌一样,是五音不全的。光靠表达是不够的。舞蹈时脚上不到那个高度,动作上不到那个高度是不成的。舞蹈与绘画、设计是一样的。那么,我们以为这些年下来,这样的操作还是把大量有艺术天分的人纳入到学校。这里有没有“冤魂”?我相信肯定有的。其中的问题在哪里?问题就是套路化。有些人背了一些东西就来考了,或者有些人会有些绝招,等等。

 记:现在学生总结得很多。

 宋:多了。连舞弊都很有智慧的。那这个怎么办,我们也是在权衡。像这样子的 情况占的比例有多少?

 记:这个比例怎么能判断出来呢?

 宋:我们用笨方法来推导。我想这样进来的不会超过五分之一。大部分还好,否 则的话就没有可操作性。西方不一样的,西方就是靠我们俩这样聊天的。谈谈,然后 给你一个东西,就考这个东西,那他总共才几百人考试,它可以做得到。我们是十几米宽, 一百多米长的队伍在美术馆门口,分成几段。你怎么做?

 记:不现实。

 宋:不现实嘛。如果上万人每个人都要谈一谈,每个人谈3分钟是多少分钟。所以要想改革,我估计很难。 

 记:您说千千万万的考生画的都是素描、色彩,老师判卷子时间长了也会产生视觉 疲劳,那客观性能不能保证呢?

 宋:像我们这样的学校已经招生了多少年了,有一套办法的。我们的办法是组 织一部分教师力量,对所有的考生先切半,先淘汰一半。大概有几十个组,3个教授,几个工作人员,然后是很累地工作。工作人员就是看行或不行,就是第一遍淘汰。淘汰以后,另外这些人就开始退场了。换一组人进来,对淘汰的这些人重检。重检是什么?淘汰的人里面绝大多数人是要被淘汰的,那是没商量的,错判的也有,但是这个时候已经是很少的量了。这时候呢,我们其实是救起一批人,救出来进入到剩下来的那一半,这是第一阶段;第二阶段开始分档。素描,按照校区,按照专业。然后这些评分的老师不按专业,成绩是按专业走的。然后这些人开始分级,从60~95分,一档一档地往下分,分完以后全部铺在场上。 

 记:这个场面肯定很壮观吧?

 宋:很壮观。我把几个国外的校长带来过看,他们震惊了。一开始看的是我们淘

汰掉的作品,他认为不公平,这么好的都淘汰。因为淘汰一半,然后他们马上提出来你把好 的作品让我看一下。我们就把好的随机让他抽,抽出来便惊呆了,这画画水平真高啊!怎么 会有这么高的考生水平?我说我们面对的就这个水平啊。最后他理解地说,那这些是要淘汰 。也就是说,我们淘汰的学生比他们录取的学生还要好。因为什么,我们的人数多。我们有 成千上万的人在竞争,而他们才几个人在考试。然后我们进入第二轮,第二轮把分数批好以 后,这些人退场。另外一些评委进来了,档次或高或低我们就有原则了。在这个基础上,有 好几组人是带着冷静的眼光来看的。

 记:如果考生听到这些话,相信他们心里面应该感觉很踏实了。

 宋:我们想这个一定要公平。我们也都是考生过来的,我们考进这个学校跟这个 学校一点关系都没有,我们还在外地,然后就稀里糊涂进来了,后来 我们说美院是公平的。今天轮到我们在操作的时候,我们也一样的心态。面对的这么多考生 就是当年的我们啊。 那么我们凭什么期望别人考到这儿来?那天,在滨江校区晚上是8 000人排队,排队排的时 间最长的我听说是排了28小时。那为什么这样排?就是为了报名。也就是说这个学校还是有 信任度,这种信任度就要求我们操作的严肃性。

 记:您觉得美术考场上学生有习惯犯的通病吗?

 宋: 学生常犯的问题在于学生可能在学习的时候动机就不纯,他只是想考进美院,我就练这几招 ,就练这种模式。我这次去上海巡视,碰到一件很荒唐的事,这事让我很惊讶。有个学生在 我看来她的造型能力是很好的,但是她强行背一种模式。最后她可以面对着对象,而画她自 己的。光从这边打出来,她画的光是另外一边的,她是背出来的。我在旁边看了半天,没有 揭穿她。这种人的能力是要很有才的,这是要很有天分的。我看到她画得很整齐,但是她用 的这种方式我觉得是很笨的。我在揣摩她的心理,她希望让老师看到她画得特别熟练。最后 打分是看终端。我估计这是老师告诉她的,评分看卷子。第二,因为竞争太强了,普及美育 的工夫没有了。其实考试还是还原到只管对象,不要管什么流派、什么形式。相信你的眼睛 ,相信你内心的感觉,与对象对话,相信自己。美院附中的学生做得比较好,因为平常练的 就这个东西。往往美院附中的学生在这种考场里不出色。因为附中的老师从来不教你这个地 方需要刻画一下,这个地方需要虚一下,他不教这种东西,但是附中的同学会比较关注造型艺术这过程本身。我觉得这是健康的。一味的那种用套路去套,我觉得不太好。

 记:千千万万的考生都在朝着艺术理想奋斗,您能给他们一些建议吗?

 宋:首先我觉得这是好事情。至少知道审美在人的生活中的重要性,包括对人生 的感悟都可以得到提升。大概在中国美院刚刚承办的时候,蔡元培提到以美育代替宗教。今 天可以排队28个小时,零上3°来报名,说明他们对美的渴望。这是好事情。不管他最终是 从事艺术的还是非艺术的,我希望艺术能永远地伴随他一生。这样的话,我们所说的生活品质就有了保障的基础。第二点,要想从事艺术的这 些人,除了仅仅热爱以外,还要注意艺术本身 的东西。它是一门学问,是很辛苦的事,特别是艺术的练功是特别辛苦的,要有吃苦的准备 。还要有一个适应性。有些是他喜欢,但是他不合适,我希望不合适的人可以从事业余,但 不要从事专业。因为一旦变成业余,他的天地就宽 了。我希望他把能力和他本身的兴趣和心理的需求区分开。第三点,要想在艺术领域有所作 为,首先要明白艺术领域的残酷性,是成千上万的“先烈”倒下去的。如何不使自己变成 成千上万的“先烈”,肯定自己要很强,要把文化课提上去。这文化课里面包含两个内容, 第一个是对中国文化本身的认识,第二个是外语的能力。外语为什么会这么重要?走到高端 都是靠信息,信息是要能读原著。然后是能够上国际专业资讯的网站。你要看明白最尖端的 是什么,你才能够有所作为,否则你就只能在食物链最底层争那个小虾米,然后就靠低价来 竞争。最后用敷衍了事的方式去做事情,这就完了。今天中国为什么原创东西那么差,各个 企业都在拷贝别人的东西。为什么那么多的盗版,因为没有能力做脑力劳动,只能用复制。 所以说任何想要从事美术行业的学生,都要注意我刚才讲的这些。文化课一定要好,外语一 定要好。

 记:您们喜欢收什么样的学生呢?

 宋:不是我们喜欢什么样的学生,是国家需要什么样的设计人才。中国需要的设计师是能与未来外来的竞争者同台竞争的人。现在为什么大的项目都是外国人做的?不是中国人没有能力去做,不是技术层面的,是思维层面的差异。还有一些产品是外国的设计在中国加工。中国是巨大的原料加工场,真正的成本附加值附加到了外国品牌上。 而外国品牌的附加值是在设计这一块,在他的营销,在他的物流,在他的品牌的文化上。什么地方赔呢?是材料加工,产品加工厂赔。劳动力赔了,材料赔了,耗能赔了,都要记到 加工厂的账上,这是极不公平的。我们中国的设 计师脚踏实地把我刚才说的那些环节都补上。该补的课补上,最后还得争得一个能力,去 外面看看,知道外面发生什么,然后再回来想想我们在同样有效的设计里面,我们要做哪些 事,我们要攻哪些关。不是拷贝关,是原创关。所以只有这样的创造,才有可能有出息。

 记:我知道您是色彩学方面的专家。谈到原创性,你能不能从色彩学角度来谈谈中国的传统文化与现在设计的关系?

 宋:直接从传统里面谈色彩拿到今天肯定是不行的。因为色彩如果在设计界的话 ,它是时尚性的。那么我们关注的问题是什么?关注的是传统文化精神的现代化。那么精 神的现代化有一个重要要求是,非常清晰地知道我们传统中色彩文化状态是什么,它的沿革 是什么,它的审美点在哪里?第二个是要清楚我们这种文化形态跟中国人是一种什么关系。如果我们明白这些,还要了解中国现在人的心态是什么。那么找到传统和现代的结合点, 可能就会走出一个属于中国审美习惯的、时尚的色彩之路。那么在这里面有一个技术点,就 是说当你要把传统色彩和现代色彩转型的时候,你要有一系列的色彩学的知识,比如说色度 学的知识,色彩设计学的知识。这个东西很细化。这个也是我刚才讲的一个非常复杂的一个 配给转化,转后可能就会有一个中国风格,而不是一个简单化的处理。

 记:您讲的那诸多种能力要有长期积累的过程。学生在学院学习过程中应该如何培养?

 宋:在基础部里我们就非常讲究一个基础配餐,就是我说的那些点。在我们这个 盘子里面就是这样组织的。我不在乎你这一年下来真正变成专业里面什么很重要的人。我的 意思是关注由一个自然人向准专业人过渡的教化过程,准自然人向准专业人教化的过程。一 年级的学生,我希望他的知识点像21金维他,而不是一个胡萝卜素,不是维生素A或者B,就 是21种营养要素都要达到。报了专业的时候我们也并不是培养一个设计师,而是培养一个具 备这个专业设计师素质的人。设计师是学校培养的吗?不可能。你能够培养成为设 计师的人就不错了。 那么毕业以后到社会上去打造,自己把自己打造成设计师。没成功怎么办?回到学校,考研 。考研是把一个准专业人变成具备研究型的专业人。因为他的思考是研究思考。 这样定位也就很清晰了,那么围绕的目标也很清晰。当具有研究型或者像我们讲 专家,专家型的人。因为研究生以后就很具体了,以后到社会上继续打造。打造到一定程 度的时候,有一部分人会认为不满足了,不满足就要考博了。考博就把他定义成学者型的专 家,那么回来就要修一些关于学者型板块的知识。这样的话,我们从本科到硕士到博士几个 阶 段的目标就很清楚。每一个阶段所需要的人才的类型、人才的模式,所应具备的能力就 很清楚了。标准不同任务不同,所学的知识配给就不同。如果我们能够持续地这样 做,若干年以后,我们会站起一批设计师或者研究人员。今天我们还没有,没有的原因是因为我们被割断了好几年,我们是历史过程中的人。希望我们的学生能够具备我们理想化的形 态。相信未来的学生会比我们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