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座现场|同气相求,循循善诱——我心中的附中|徐芒耀
2022-11-08作者:
徐芒耀简介
1945年9月生于上海
1966年 毕业于浙江美术学院附中
1980年 中国美术学院油画系研究生毕业并留校执教于油画系
1984-1986年 由文化部与中国美术学院选派赴法,进入巴黎国家高等美术学院-皮埃尔.伽龙教授工作室深造
曾为中央美术学院壁画系特聘客座教授、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美术创作院特聘研究员、中国美术家协会油画艺委会委员
中国油画院特聘画师
中国美术学院博士生导师
中国油画协会荣誉理事
2020年“提香绘画大赛”国际评委
“从塞维利亚到中国---委拉斯凯兹绘画&雕塑大赛”评委会主席
美国艺术复兴中心“国际沙龙大奖赛”画展评委
张俊校长主持
徐芒耀老师的讲座以“同气相求,循循善诱——我心中的附中”为主题,以故事的形式娓娓道来环环相扣。 徐老师开始为我们梳理了附中校史,讲座中从老师六十年代附中学习开始,回顾了附中生活,述说了留学逸事,在风趣幽默的闲聊中描绘出了徐芒耀老师艺术成长的历程。老师用了近三个半小时的时间为我们附中师生描绘了无数学习生活中的细节,生动幽默的故事不仅吸引了师生津津有味的聆听,同时也介绍了老师的创作思想,给予我们极大的鼓励和启发。
徐芒耀老师在讲座中回忆了在附中,绘画能力逐渐成长、蜕变的过程。强调了绘画学习需要坚持不懈的精神品格,讲述了在国美附中与大学本部的整体校园环境下,附中生往往受益于学院的诸多教学讲座,大学本部学生课堂作品展示和学院教师作品展览。浓厚的学术氛围使附中生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徐老师在讲座中回想留学生活与创作研究历程,感叹四年附中学习的造型训练为他的创作与艺术风格的确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讲座现场
学生感言
石以砥焉,化钝为利。徐老师通过诙谐幽默的讲述方式向我们呈现了一幕老一辈附中学子砥砺奋斗的学画生涯。从前期的学画瓶颈到厚积薄发,徐老师以亲身经历教导我们要多向周围绘画能力、感受力强的同学学习,抓住画面的主要问题,同时要重视人体的结构,注重解剖知识的学习,让我们受益颇多。
讲座尾声,徐老师从画面中分别给我们讲解了作品的艺术语言与绘画形式。老师用极其细微的写实技法、来表现了敏锐的光色变化,创造出一幅幅独具特色的艺术作品,给我们带来了一场视觉盛宴。尽管艺术之路坎坷,徐芒耀老师仍坚守热爱,让我们明白了要将品格与艺术修养兼行,用热忱的心面向艺术,面向生活。
———2022级 曾蓦然
很有幸,我与全校师生一起聆听了徐芒耀老先生的讲座。本次讲座徐老先生从自己的求学经历讲起,没有华而不实的大话,只有真真切切的分享,这给刚进入附中有些迷茫的我莫大的鼓励。
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老先生的画作:扎实的功底、浓郁的色彩、强烈的视觉感受……油画颜料在老师的巧手下不仅传递出了先生独特的风格,更蕴含了先生与生俱来的纯厚质朴的气质。徐老先生对我们这些后辈的鼓励也让我刻骨铭心。先生的讲座让我懂得绘画这条路要走得踏实而不能好高骛远,脚踏实地才能“行千里”。不管艺术道路多么坎坷,我们都要像徐老先生一样,一直秉持初心,起好我们的艺术人生路。我想“同气相求,循循善诱”正是这场讲座最好的诠释。
———2022级 朱昕妍
徐老师讲到创作时,我尤其喜欢《视焦距变位》系列和《我的梦》系列,徐老师说:“在梦里,事情可以非常荒诞,但又很真实。” 徐老师的风景写生作品中,对画面调性的把控、以及不乏生动气韵的细节描绘,让人看了非常舒服,难以忘怀。
从徐老师身上,我们看到了画家对自己艺术的执著与坚守,以及对待绘画、对待具象绘画的“态度”。记得安东尼奥·洛佩兹曾说过:绘画是寻找自己语言的过程。我想徐老师的艺术就是这句话的一种体现吧。
———2021级 南 飞
徐老师从一点钟聊到四点钟,沿着生平经历讲出了附中在他生命中的重量。
老师没有讲的神乎其神,却让我们身临其境。老师讲到在素描中,线和调子都是同样重要的,我就狠狠地点头。而人体结构、物体结构是最最有用的知识。一语中的,一针见血!
在徐老师的讲座中我深深感受到了对晚辈的关怀,对艺术的深究。所有的问题都在练习中得到解决。所以当老师问有什么问题的时候,我觉得已经没有什么好问了。因为老师已经告诉我们,练下去就什么都知道了。
———2021级 王思蓓
徐老师在讲座中给我们展示了他从法国留学回来后的作品令人印象深刻。作品里石膏坚硬冰冷的棱角和人体柔软温暖的曲线,形成视觉上的反差和张力,改变了我对古典主义古板的印象。
对于绘画的理解,让我有了新的启发。比如静物如何摆放?人物姿态如何描绘会更美?静物还可以通过夸张和冲突的摆放,创造更加主观的画面等等。 从老师的讲座中,让我深刻明白绘画的取舍,并不止取决于它的形式,也包含了它背后蕴藏的精神气息。
———国画班 徐航达
有幸能在附中时期听到“九秩艺圃”附中系列——徐芒耀老师的讲座。 徐芒耀老师以自己的求学经历为起点,为我们讲述了自己对绘画实践与理论研究,从懵懂到成熟的点滴经过。小到附中时期的习作和日常练习,大到对留学归来后艺术创作的思考,让我们能更透彻更清晰的体会当下专业学习对未来个人专业能力发展的重要性和影响力。
在最后的互动环节,同学们热情十足,对艺术创作灵感、感受力及绘画风格影响因素等方面提出了问题,徐老师更是非常耐心又细致的一一作了解答。从这次讲座中学到了很多,我们不仅要加强课堂上老师们反复强调的基本功训练,更要时刻注意观察生活,融会贯通于创作之中。
———2020级 郑逸南
徐老师的讲座先从自身经历出发,以最真挚的情感带我们回忆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他所生活学习的附中,一张张老照片就如同时光机,让我完全沉浸其中。
除了徐老师丰富多彩的生活与求学经历,最令我印象深刻的当然还是先生精湛的画作。进入附中学习以来,老师也给我们欣赏了许多徐老师的经典作品,本次讲座更让我了解了这些作品背后的故事。在中西结合的学习背景之下,徐老师以自己独特的绘画语言,灵动的手法,细腻的塑造,创造了一幅幅佳作。《缝合》系列更是以创新的形式,具象与抽象的结合,让我们看到了徐老师与其他传统画家的不同之处,令我叹为观止。
《荀子》有言:“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徐老师的讲座更让我深刻体会到画画并不是一蹴而就的,更需要经年累月的探索与学习,步履不停。
———2020级 车雨萱
聆听徐老师演讲,我深切感受到老附中对于绘画这件事相当纯粹的情感。那时的他们精打细算省钱买速写纸,在信息技术并没有那么发达的当时,学画的人更多用眼睛去看,用心去感受。学习的手段也较为单一。他们对好画的珍视,对艺术的渴求似是信仰一般的存在。
在徐老师环环相扣的老故事中,有他在巴黎求学的经历,有与师友一起创作的过程,使人心生向往…他从未停下追求艺术的脚步,当艺术融入生命,融入生活。“以我观物,物皆着我之色彩。”有这样一群人,怀揣着相同的愿望踏上了绘画的旅途,而这种对待绘画的赤诚心、活力与热情,正是附中人代代相传自有的气质和精神。
———2020级 黄诗情
很庆幸我们能聆听到徐芒耀老师的讲座,我感受到了一位老先生之于艺术自始不变的纯粹与炙热。从班中倒数到专业班长,在同伴球场的呐喊声中,仍埋头于对静物的描画。漫走在河坊街,火车站中,眼前隐约浮现旁若当年一个单薄的身影在此间勾画……忽地发现,这便是我们罢,原来任何的天赋异禀,也需要一张又一张稀松平常的习作累积才能自由驾驭。
如今的我们所缺失部分,或许就是如徐老师老一辈们的真挚与热情。不可避免的,我们要面对严峻的考学,我们或许应该削去自己的棱角。但当我们如先生般回望与审视自己向前走来的路,希望自己不只是看到对于功利的追逐,更能感受到自己鲜活的生命与对艺术炙热的追寻。
———2020级 孙远鹏
与已往的讲座不同,这次的讲座更贴近于“漫谈”,一位慷慨的老先生给他的后辈们,讲述了自己的故事。这三个小时里,我们被带入到了徐老师的时间里。从附中到文化局,再到法国巴黎, 七十余载年华在老师方言与普通话夹杂的絮语中缓缓流露,显得那么不经意,仿诺弹指一瞬。在大师的肩膀上远眺,在先生的故事中获取启发。附中的老师,亦是附中的学生。附中便是在这样的环境下,一代又一代地传递着艺术的火花。
———2020级 陈思彤
徐芒耀老师的讲座以讲故事的形式向我们展示了一位艺术家丰富的精神世界。
在附中求学时期,坚持不懈使老师站在了全校的前端;在赴法留学时期,精益求精助老师学有所成;在迷茫的时期,坚持作画的决心让老师更坚定了对艺术的追求;在人生的路上,对好画的珍视与欣赏使老师多了许多同行者,与一代大家们一起引导着中国美术迈步向前,激励着作为新一代的我们不断进步、不断完善自我……徐老师对待艺术的态度,在引人入胜的演讲中潜移默化地启迪着同为附中人的我们要在绘画的路上同气相求。
———2020级 赵一然
有幸和附中的老师、同学们一同聆听徐芒耀老师的讲座,讲座未提及太多学术性的话题,谈的大多是徐老师学画的心路历程,语言诚挚又风趣,感慨着母校附中近百年的变迁。
徐老师有一段说到速写的重要性。他在做学生阶段,放假了会拿着本子去画速写,去老河坊街、去城站。经过附中三年学习,我也感觉到了速写是很重要的课程。学习前辈的样子,在周末我有时也会带着本子出去写生。画了一天坐在回家的地铁上,翻看手里的一叠速写,心里很是满足。 徐老师在说到下乡时,他说以前他们是同吃同住同干活,住在农民的家里,条件很是艰苦。晚上睡觉会有老鼠在被子上跳来跳去。但另一方面下乡也是速写上的比拼,画人为主、风景不多,这是极好的练习机会。 前不久的舟山写生下乡刚刚结束,大量的速写人物写生让我也在这方面也深有体会。
———2020级 朱紫嫣
附中师生与讲座嘉宾合影
-
最新文章
学· 更多资讯
MORE INFORM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