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在“十字路口”的艺术课程
2008-03-17作者:
——一场关于艺术课程的讨论 | ||
按:国家艺术课程改革备受关注,因为它是一门融汇美术、音乐、舞蹈、戏剧、影视诸多艺术门类的新课程,艺术课程从出现就伴随着争议。本报特邀艺术课程专家程明太先生主持了由国家艺术课程实验区部分教研员和一线教师参加的这场讨论。目的是听听基层的声音,寻找问题的根源,引发更多专家、老师参与讨论,促进艺术课程健康有序发展。 ●潘光玲(重庆市教科院): ●沈南祥(江苏苏州教育科学研究院): 最终,我们还是按照省教育厅的指导意见,恢复到原来的音乐、美术单科课程。 ●李玲(青岛市市北区教研电教室): 首先是艺术课程教材缺乏学科知识体系的支撑,内容跳跃性较大,关注了主题却忽略了学生认知水平。个别单元内容安排偏、难,学生因能力达不到而丧失了兴趣。其次,在教学上,课堂表面热闹,但学生艺术能力得不到实质性发展。音乐、美术教师合作教学远比想象的困难,常发现遗漏或撞车。 ●罗 炜(湖南长沙市开福区教科中心): 我们进行了问卷调查、访谈和课堂观察。发现在艺术课堂上学生思维活跃,想象丰富,敢于表现自己,艺术能力和人文素养都得到一定的提高。能在多种艺术形式的接触中全身心参与,获得美好的艺术体验,艺术教师成为学生最喜欢的老师。 在访谈中,我们也感受到老师内心的苦楚与困惑:艺术课程不被重视,学校投入少,硬件设施跟不上,配套资源缺乏,教师素质不全,教学流于形式,学生人数偏多,特别是中学教师感觉课程实施困难更大。 “艺术课程,想说爱你不容易”。 ●王 敏(深圳市南山区北师大南山附属小学): ●罗 欢(广西玉林市教研员): 1、综合艺术课要凸显本学科的特色,知识技能要明确。 2、专职艺术教师人数不足,希望加大师资培训的力度。 3、艺术教师的综合素养和综合教学能力不足。 4、艺术教师的课堂教学从自己学科背景出发,涉及舞蹈、戏剧、影视、动漫等艺术较少。 ●陈 洁 唐 娟(芜湖市育红小学): ●贾 勇(安徽省芜湖市育红小学): 首先,价值建构。“审美”可以将美术和音乐的课程思想统一起来,但审美价值不能独立完成任何一门课程价值体系的建构。本质上的差异,决定了寻求统一的价值建构,绝非易事。 其次,课程编制。美术和音乐二者统合的基点应该在意象,而不在题材,意象和题材不是一码事。 第三,关于实践推展,问题的关键还是在教师。理论素养的缺失乃是艺术教师的通病,而对于教师理论素养的要求恰恰是艺术课程得以顺利实施的关键。并无“满腹经纶”,却有“一技在身”的教师队伍决定综合的艺术教学实践推进的困难。 ●主持人 程明太: 第一,艺术课程的价值问题:艺术课程对学生的发展比美术、音乐单科艺术课程有哪些突出的价值?是否能取代美术、音乐单科课程? 第二,艺术领域内的课程关系问题:艺术课程领域内的美术、音乐、艺术三种课程之间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 第三,艺术课程的学科体系问题:艺术课程自身的学科体系应该怎样构建?如何体现艺术学习中的“双基”?课时有否保障?是否会给学生“增负”? 第四,艺术课程的行政管理体系问题:从目前看,艺术课程的行政管理体系还未形成,这种状态直接影响艺术课程的试验及推广。如艺术教师评比机制、艺术教研员产生机制?培训教研员机制?由谁来培训? 第五,艺术教师的培训问题:广大美术、音乐教师通过什么样的规范培训才能尽快地转轨?需要具备怎样的知识结构去适应艺术课程的教学? 我们对艺术课程的学术研究还比较滞后,大多研究者停留在解读课标、解释教材的层面。因此,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大问题去思考: 1、重新架构艺术课程,设计“大艺术课程”模式。 上海艺术课程是一条线,可称为“领域统整课程”:1—7年级开设分科课程(美术、音乐),8—12年级开设“综合性艺术课程”,这其中分为两段:8、9年级以美术、音乐为主向其他艺术门类拓展,称为“小综合”。10—12年级以艺术文化为主,综合各艺术门类,称为“大综合”。韩国艺术课程也属于一条线,小学1—2年级为艺术综合课程,3年级至初中为分科(美术、音乐)课程,高一为音乐、美术必修,高二和高三为音乐、美术、舞蹈、话剧、戏剧及电影艺术等选修。从上述两个案例的实施来看,并未出现美术、音乐教师无法胜任教学问题的难点。 2、构建艺术课程的学科体系迫在眉睫。 3、立足教师队伍的现实,使艺术课程突围操作危难区。 |
-
最新文章
学· 更多资讯
MORE INFORM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