珂勒惠支个展再来中国

2010-03-07作者:


《死神与女人》

      “春天来了”,珂勒惠支也来了

      1931年,德国女性艺术家珂勒惠支首次被鲁迅先生介绍到中国,对中国现代版画的发展产生很大的影响。1979年,珂勒惠支的首个中国个展亮相北京。时隔31年后,中国的观众将再次和她亲密接触——昨日,记者获悉3月6日(周六),珂勒惠支个展将在艺美基金会画廊空间(草场地261号)举行。

      40件作品展出三大主题

      凯绥·珂勒惠支是德国表现主义版画家和雕塑家。1979年,“珂勒惠支作品展”曾在北京举行,展出了她一生中最主要的作品113件。31年后,珂勒惠支的作品将在“我的孩子,春天来了”一展中再度来袭。

      艺美基金会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此次展览以1915年4月11日的“珂勒惠支日记”———“我的孩子,春天来了”为题,从女性艺术家自身的独特角度来展现其不同的艺术面貌。届时展览将分为“自画像”、“母与子”和“死亡”三个主题展出她三个系列的版画作品:纺织工人起义、农民战争和战争系列,共40件作品。而在结束北京站后,该展还将巡展至中国美术学院、四川美术学院和湖北美术学院。


《牺牲》

      曾梵志等作品同时展出

      记者了解到,为了能让观众重新审视近一个世纪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历程,此次展览除了展出珂勒惠支的作品外,还将展出她的追随者曾梵志、谭平等艺术家早期深受其影响之作。比如,曾梵志画中主人公的手和面孔就是其受珂勒惠支影响的见证。对于这两位艺术家来说,双手与面孔一样重要。

      艺术家黄锐告诉记者,由于时代局限,上世纪70年代大家只能接触到为数不多的国外艺术家,珂勒惠支这位秉承马克思主义创作理念的艺术家就是其中一位。而中央美院版画系教授谭平指出,90年代以后,珂勒惠支的作品对中国艺术界的影响变弱,这与中国社会的变迁有很大关系。“当时德国新表现主义对中国当代艺术产生很大的影响,尽管珂勒惠支的作品与德国新表现主义在精神层面有着内在联系,但是她所运用的艺术语言主要还是古典的,传统的。”

      “结缘”:他们是珂勒惠支的“粉丝”

      我初次接触珂勒惠支的作品时还只是一个小男孩。那是1978年至1980年左右,在家乡武汉举行的一个展览上,我看到了珂勒惠支的一幅自画像。虽然那时我还没有做出职业选择,但却被珂勒惠支的作品深深打动。此后,我就收藏了15张她的作品。——曾梵志

      1980年我考入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珂勒惠支的名字在李桦、王琦等前辈的言谈话语中不断提起。从此,我逐渐开始对珂勒惠支有了一些了解。自己的毕业创作“矿工系列”,无论从形式语言、铜版画技法,还是在精神内质上都与珂勒惠支有着密切的关联。——谭平

      珂勒惠支与鲁迅

      1931年2月,柔石、李伟森、胡也频、殷夫、冯铿等左联五烈士被杀害。鲁迅特意从上海德国书店购得珂勒惠支的木刻《牺牲》,刊登在正要创刊的左联机关刊物《北斗》上,以示对五位青年的纪念。这是珂勒惠支的作品第一次出现在中国的印刷物上。

      1931年8月,鲁迅在上海举办“中国木刻青年讲习会”,鲁迅亲自讲了三次,其中一次是让大家一起观摩珂勒惠支的版画。

      1936年,鲁迅亲自编选、出版《凯绥·珂勒惠支版画选集》,还撰写《序目》,对珂勒惠支的画一幅一幅地做了讲解。

      人物介绍

      凯绥·珂勒惠支(1867.7.8—1945.4.2),德国表现主义版画家和雕塑家。她的早期代表作品有《织工反抗》、《起义》和《死神与女人》等。1928年,她作为德国艺术教育界第一位女教授被选为柏林艺术学院版画系主任。鲁迅曾引述一位评论家的话说:“她(的作品)早年的主题是反抗,而晚年是母爱以及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