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国美连环画中的红色足迹 附中连环画创作——马一浮|隐逸的泰斗

2021-07-28作者:

 

 

 

 

 

 

编者按:

连环画创作课是中国美术学院附中1954年复办以来的特色课程,在当时特定的历史时期,连环画创作适应时代的发展,社会的需求。附中的师生中涌现了一大批优秀的连环画创作者和经典的连环画作品:如教师莫朴的代表作《铁佛寺》;姚有信的《伤势》;郑毓敏的《斯巴达克思》……如学生吴山明、刘国辉的代表作《秋瑾》;顾盼、潘鸿海的《鲁迅》等等。这些连环画作品已成为连环画史上的经典,为之后的连环画创作教学建立了典范,奠定了基础。

2019年,附中恢复了连环画创作课程的教学。在延续原有教学模式的基础上,与时俱进,注重与时代结合,与思政结合。创建具有艺术特质和附中特色的新的精品课程。时值建党100周年,附中成立红色连环画创作组,将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巧妙地融入连环画的专业教学和实践,坚持“笔墨追随时代,艺术服务人民”的理念。历时3个月的创作,组员们完成了四套作品,分别是《望道》《追望大道》《马浮传》《青年马一浮》。在创作过程中,连环画以其独有的民族特点的形式语言,感染到每一位创作者,使爱国主义精神深入血脉和心灵。百年岁月,披荆斩棘,砥砺前行;百年历程,铸就辉煌,赢取未来。一本本红色绘本,承载鲜活记忆,歌颂英雄荣光,书写壮丽凯歌。

 

 

 

连环画作品

《马浮传》

 

 

作者:张好雨、章艺珂

指导老师:洪万里、端木琦、王瑾、张懿、丁丽娜

 

 

创作稿子

 

 

 

 

 

《马浮传》创作感想

 

 

      最早将《资本论》引入中国的马一浮先生是人生经历丰富的思想家,也一位真正的爱国者,《马浮传》连环画创作是慢慢了解他的过程,这个过程自然而然地引导着我们——选择以色粉作为材料,灰卡作为底色。以马先生留洋、译著、再到回归国学的漫长岁月作为脚本,我们试图用这样“笨”一些的办法,表现他执着,厚重的人生。

      连环画是用一种表现手法,将情节与情感,读者与作者联系起来的独特创作方式。

      经老师们的指导,我们对创作有了新的认识。其所要求的整体、画面的典型性、视角的独特性,都需要经打磨和推敲。为了构图的布局,我们就画了几十页草图。常常至凌晨,挑灯夜战。这种创作与画画填满是一种充实而特殊的体验。

      期间我们也经历了许多曲折。有一次,我们俩实在没辙了,洪万里老师见状,抓起铅笔就画了好几个构图,个个精彩,我们深感佩服。最后一次讲评时,将画拿给王勇亮老师看,他指出画面不够整体,说着便动手抹去一些细节,居然真就好多了,这给我们上了难忘的一课。创作过程中有很多怀疑,失落的时刻,好在最后完成的晚上,突然感觉到所有花费的时间,精力,似乎都凝固在此刻,作品也形成了一个凝重,不轻浮的面目。

      马一浮为救亡图存,文化血脉的延续所做的努力,动人心魄。尽管他一生的丰富,无法概括于15页的故事,但当我们去学习、去了解,他的精神就仍活着,他的贡献就永传承。在张懿、王瑾等五位老师们的指导下,我们完成了这组连环画,以自己的方式发出一点声音,如果能有人因此对马一浮的成就多一些了解,那我们就不虚此行。

 

张好雨、章艺珂

 

 

 

教师点评:

此作品以色粉为主要表现技法,材料运用娴熟,充分发挥了材料的特性,表现出犹如油画般的厚重感。画面凝重、深沉,场景气氛表达十分充分。画面大量运用了光影手法,在刻画人物和烘托气氛方面起到了很好的作用,犹如在欣赏一部具有厚重历史感的人文电影。同时,作品叙事流畅,结构清晰,构图角度多变,并借鉴了相应的影视镜头语言,使作品具备了现代感。

 

 

 

 

连环画作品

青年马一浮

 

 

作者:陈墨、张昱瑄、王梓璇

指导老师:端木琦、洪万里、王瑾、张懿、丁丽娜

 

 

 

创作稿子

 

 

青年马一浮》创作感想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一百周年,作为附中学生,能以创作连环画的形式参与这一重大事件,我们感到十分荣幸。

      此次连环画创作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在老师的指导和小组的讨论下,我们最终决定采用马克笔,结合版画的特点,加入拼贴的手法来进行这一作品。

      我们组的主题是马一浮与《资本论》的故事,从最初的搜查资料,小组讨论故事发展情节,每一幅对应的场景,初稿,修改,最终定稿,以及关于画面各种表达方式,虽然这中间出现了很多问题,我们也讨论了很多,思考了很多,但在这个过程中也一直在互相磨合,互相理解,互相鼓励,也真的学到了很多宝贵的经验,以及在各种构图,画面表现力,怎样表达更好等方面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为之后的创作也增添了许多经验。

      这次建党百年连环画主题创作是我们三个人共同努力的结果。虽然大家的分工不同,但这作品凝聚了我们三人的心血,用我们的语言展现自己的想法。通过创作,我们也感受到了中国共产党的伟大精神,受益匪浅。

 

    陈墨、张昱瑄、王梓璇

 

 

 

教师点评:

此作品以黑白的表现形式为主,借鉴了黑白构成和木刻版画的效果,画面概括、简洁、明快,视觉效果强烈,既有现代构成因素,又有纪录片式的黑白影像风格,比较恰当的表现了人物故事的时代背景。主体刻画充分,场景和人物动态具有典型性,叙事较为流畅,构图比较丰富多变。

 

 

 

 

创作过程

2021年4月7日附中红色连环画创作小组成立、师生商讨创作内容

 

顾盼老师现场指导连环画创作

 

洪万里老师指导连环画创作

 

 

端木琦老师、张懿老师指导连环画创作

 

 

朱涛老师、王勇亮老师、王瑾老师指导连环画创作

 

张好雨、章艺珂《马浮传》创作场景

 

 

 

 

 

 

 

 

马一浮(1883~1967),幼名福田,后改名浮,字一佛,后字一浮,号湛翁,别署蠲翁、蠲叟、蠲戏老人。浙江会稽(今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思想家、诗人和书法家。

马一浮是引进马克思《资本论》德文版、英文版的中华第一人,与梁漱溟、熊十力合称为“现代三圣”(或“新儒家三圣”),现代新儒家的早期代表人物之一。浙江大学原教授,《浙江大学校歌》的词作者。于古代哲学、文学、佛学造诣精深,又精于书法,合章草、汉隶于一体,自成一家。建国后,任浙江文史研究馆馆长、中央文史研究馆副馆长,是第二、第三届全国政协委员会特邀代表。

 

 

 

青年马一浮

 

 

丰子恺(右)与马一浮在杭州蒋庄合影

 

 

马克思著作《资本论》

 

 

 

      1903年,时年20岁的马一浮留学北美,习西欧文学。当时美国圣路易斯正举办第12届世博会,中国首次以政府名义正式参加,派溥伦亲王为正监督(团长),因马一浮精通英、法、西班牙和拉丁文等多种外文,被聘为驻美留学生监督公署中文文牍兼博览会中国馆外文秘书 。

      马一浮目睹美国社会现状,对华人遭受歧视深感痛苦。他在日记中说:“美人定华商赴会,须人纳500金圆,呈保书证明实系赴会,乃许入境,既到会所,则不得出会场一步,且西人之上等俱乐部概不许入,出会场者即按例收捕,送返中国,当处以流罪。”他还说:“闻圣路易斯大学等,皆以分割中国之当否令诸生演说。在戏曲舞台上,中国人亦被描绘成让人笑骂的无赖等等,为什么会造成这样?主要是清政府的腐败,中国人民尚未觉醒,而受美国歧视。”马一浮认为要在中国传扬马克思的《资本论》去唤醒中华民族的觉醒,才能使中华民族得以振兴。在1904年3月17日的日记中,他写道:“今天下午我得到英译本马格士(马克思)《资本论》一册,此书求之半年矣,今始得之,大快,大快,胜服仙药十剂,予病若失矣!”这时马一浮正在患感冒,还发着高烧。他说:“我回国时一定要把马克思的《资本论》这部巨著带回中国去。”

 

 

 

创作中的马一浮

 

 

      1904年5月6日,马一浮在美国学习工作结束,先后历时302天。他离开美国回到祖国,将马克思的《资本论》带回中国。回国后,他开始与国内同仁共同研读这部人类社会哲学巨著。不久,他又东渡日本学习日文和西班牙文,进一步研究西方哲学。在日期间,结识了鲁迅、秋瑾、章太炎等人,赞同辛亥革命。辛亥革命时期,马一浮在国内撰文传播先进思想,后来他接受蔡元培的委托,任职教育部秘书长。解放后曾任全国政协委员会特邀代表,受到毛泽东、周恩来等领导人的亲切接见。

 

1957年5月,周恩来陪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伏罗希洛夫拜访马一浮,左一为省长沙文汉,左二周恩来,左三蒋国榜。

 

 

参考资料:

《江苏省美术馆典藏精品赏析(56)马一浮》

马一浮与《资本论》——《 光明日报 》( 2012年07月05日 12 版)